內地無法自主製手機「芒」 要年花數百億買材料

經濟脈搏

發布時間: 2018/06/13 08:50

最後更新: 2018/06/13 13:22

分享:

分享:

內地媒體報道稱,雖然中國內地的液晶面板出貨量位居全球第一,但面板中的關鍵間隔材料--聚合物微球(Polymer microsphere)以及導電金球(Conductive gold),仍不能實現自主研發,必須主要從外國進口。

微球是一种現代工業的基礎材料,在液晶屏幕、芯片生產上不可或缺。沒有微球,食品安全檢測、疾病診斷、環境監測等許多行業都會陷入窘境。但微球的生產製造長期被海外企業壟斷,中國因此每年不得不進口斥資數百億元(人民幣,下同)從海外購入。

微球價值高 中國製質素較低

据了解,微球是液晶屏幕的「骨架」,撑起了兩塊玻璃面板。手機屏幕裡,每平方毫米要用一百個微球。它的另一個重要用途是芯片的引腳,電路常用焊錫連接,但現在的芯片太小,引腳小到看不清,導電金球就替代了焊錫。

【相關文章】傳內地查外資芯片商壟斷 包括美資公司 

【相關文章】馬化騰新思考:能不能從芯片到操作系統多做點事情 

中國國家「千人計劃」專家江必旺指,製造微球的篩分工藝是行業秘密,世界上只有日本的公司可以篩分這種微球。由於技術門檻極高,導電金球生產被日本的積水公司「壟斷」。

雖然中國從事納微科技的機構開發了比日本先進的微球製造技術,用「種子法」打破了日本的技術壟斷,但因為國產原料質量不達標,用其生產出來的間隔物微球機械強度低、變形大,這迫使中國企業用開发液晶間隔物微球材料時,只得選用國外的原料,限制頗多。江必旺表示,從這一事例不難看出,中國雖然有心投入時間精力自主研發,但做關鍵材料和關鍵部件仍面對重重困難。

開啟hket App,閱讀全文
訂閱《香港經濟日報》電郵通訊
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,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
訂閱《香港經濟日報》電郵通訊
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,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